top of page

禪行之所-大禪堂

A space of Zen

本設計論文以鋼結構圓頂研究為始

透過參數化軟體(Grasshopper)與結構分析軟體(SAP2000),進行模擬測試,設計一輕巧之大跨距空間

並於材料、光影、動線、內外乃至於整體,構築一理想、實用之禪行空間。

 

 

 

 

 

研究動機

以自身修行法門之所需,設計一實用之五萬至八萬名同修法會使用之大禪堂。

欲使此大禪堂,讓同修們在一個固定且清淨的環境中禪行,也將讓未來更多有佛緣的同修享有同樣的福報造化。

 

 

Enlighten through Zen practice.

Zen practice through enlighten.

 

By the need of the author’s belonging faction, this thesis is aim to design a practical space of Zen, which is capable within 50000 to 80000 brothers and sisters.

The goal is to provide a fixed, solemn and safe space for disciples and future ones, sharing the great fortune and fate following Buddha, a great teacher of life.

 

Started with structural design, following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material, light, itinerary and create an ideal and practical space of Zen.

 

結構設計

 

決定拱結構系統後,開始進行結構桿件與型態間的測試。
透由調整參數的過程,以及調整桿件粗細及強度,找到一個最佳化的結果,並次再回到設計建構軟體中,調整型態。

此來回反覆的過程,最後達到一個設計者與使用上安全的選擇與判斷。

基地位置

 

基地位在台北市士林區永公路245巷 34弄,近陽明山。

東低西高。

距離士林捷運站約18分鐘車程、明德捷運站22分鐘、
劍潭捷運站24分鐘,以方便同修分流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前往禪堂。
東低西高的地理型態以及四季鮮明的植栽變化,使為禪堂之選地。

 

建築設計

 

修行,乃由明師引領,由此岸到達彼岸。

創造一序列之空間序列,一步步引導至大禪堂

使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造物主之無量無邊,涵容天地萬物。

 

透由空橋的概念,將人一步步引往回家的路。

 

建築設計

 

動線分析:

由於同修人數眾多,故多以交通車抵達禪堂為主。

由南側下車後,交通車往北側停靠。而同修則由南側三個大門進入。象徵由妙禪師父開示之三聖教進入航向彼岸的禪行。

 

入口分析:

由大空橋,轉向四周總共一二樓八個空橋,創造由不同樓層進入禪堂之分流動線,亦創造不同視線高度之入口。

 

 

建築設計

 

逃生分析:

透過一樓的逃生梯動線,與地勢關係,

創造了一滿足法規"室內任何一點至逃生動線與戶外不得超過30公尺"的設計法規,來解決3萬至5萬人的逃生問題。

亦創造出尺度轉換的空間序列特性,轉換與大自然土地的關係。

 

 

建築設計

 

屋頂排水分析:

結合鋼結構屋頂與筏式基礎,設計排水溝槽與屋頂斜率控制轉換,達到排水與集水的功能

建築設計

 

相關服務空間與法會特定準備空間以一層一層互相嵌合互補組構出大禪堂的內部空間組織。

 

結論

 

透由設計整合研究的過程,有別於過去依照經驗與自我探索的過程進行設計,在這一次論文中,多元的與不同專家以及老師進行設計交流,

並透由不同的工具,務實的面對問題、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並作為下一階段繼續發展設計一個很棒的開始。

在面對結構設計方面,背景知識的了解,其實更有助於建築師、建築設計相關學系的學生,真正明白建築作為一建構的學門,

如何面對真實,並試著將自己對於設計的可能性再更拓展延伸。

 

bottom of page